來源:http://www.99900.net.cn/ 時間:2019-08-02
? ? ?一、我國面臨的主要生態問題:
1、生態環境脆弱,水土流失極為嚴重;
2、土地沙化、荒漠化問題十分突出;
3、自然災難頻繁,水旱災難交替發生;
4、森林資源分布極不均衡,林草覆蓋率低;
5、水資源嚴重短缺,且地區分布不均;
6、空氣污染,主要來源于煤和石油等燃燒和工業氣體排放物。
? ? ?二、形成原因分析:
1、在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地區,由于一些地方存在著只顧眼前利益,不計長遠利益的心態,導致對大自然的無休止索取和掠奪式開發,造成生態環境質量下降;
2、傳統粗放的耕作方式,只種地,不養地,只索取,不投入,只墾地,不護地,“種一年地,扒一層皮”,導致水土流失嚴重,土地承載能力弱化,人為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情況時有發生。
? ? ?三、解決對策:
1、植樹種草,涵養水源,營造區域良好環境。水資源嚴重短缺,干旱連年發生,且持續時間長,追根溯源,就在于植被遭到嚴重破環,涵養水源,調節氣候的能力下降。在空間布局上,應堅持“北草南林”的原則;
2、理順思路,調整結構,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。實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,要適應新階段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形勢,由以糧為主的自給自足型農業向以林牧業為主的生態型農業轉變,以發展特色農業、效益農業為調整的重點;
3、加強治理,保護資源,實現有序開發和綜合利用。
(1)保護好天然林草資源,落實林業采伐政策,嚴禁亂砍濫伐;
(2)加強對已治理區域的治理和保護,對自然及人為造成的破壞及時采取維修和彌補措施,提高治理保護率;
(3)對地下礦產資源和旅游資源要具體規劃,配套建設各項開發設施,逐步開發利用,不搞急功近利、竭澤而漁,杜絕破壞性、掠奪性開發。
6、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。開展資源節約活動,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,是緩解資源瓶頸制約,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,也是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、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內涵就是實現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,對實現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轉變,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。
上一個:調節水質的主要措施有哪些?
13524512925
咨詢熱線
微信掃一掃